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先进经验

产业+教育+文化!山东援疆这样赋能新疆喀什地区!

2025

/ 09/02
来源:

东营援疆

作者:

手机查看

  从齐鲁大地奔赴喀什,跨越万水千山,扶产业、引龙头、搭平台……自1996年党中央作出对口支援新疆重大部署以来,山东省作为全国第一批投入援疆工作的省市之一,立足对口支援的疏勒、英吉沙、岳普湖和麦盖提四县所需,尽山东所能,一批批援疆干部人才初心如磐,如胡杨般扎根边疆,主动融入喀什高质量发展大局,系统谋划、扛牢责任,担当作为、开拓创新,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教育医疗援助、干部人才交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文化润疆等方面持续发力,与喀什干部群众携手共绘美好“疆”来。

  英吉沙县实验小学国学课堂。艾孜再姆 摄

  以产业促发展 多点开花硕果盈枝

  近日,在疏勒县南疆齐鲁工业园内的新疆某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内,工人们井然有序地往一辆大卡车上搬运货物。公司销售部相关负责人说:“这批将发往乌兹别克斯坦的LED灯具价值80万元。在山东援疆的扶持下,我们在乌兹别克斯坦设立了‘展示销售+仓储存货+售后服务’模式的海外仓。截至目前,对中亚国家出口额已突破1000万美元,比去年翻了一番。”以该新能源公司为龙头,山东援疆招引6家上下游企业落户南疆齐鲁工业园区,打造出南疆照明产品制造链条最齐全、数字化水平最高、生产规模最大、出口贸易额最高的照明产品产业集群。

  2024年以来,山东援疆加大对疏勒县南疆齐鲁工业园、英吉沙县农产品深加工园、岳普湖县泰岳工业园、麦盖提县工业园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园区集聚效应和承载能力,累计落地企业134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110家。

  在英吉沙县龙甫乡3000多亩的戈壁滩上,一座座现代化的蔬菜日光温室,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大棚内,新栽种的玫瑰花长势良好。“过去,这里是不毛之地,如今变成了我们的聚宝盆。”正忙着给玫瑰施肥浇水的员工艾尼外尔·艾则孜说,“是援疆项目让戈壁荒滩变成了大花园。”“像这样的温室,每亩地每年可收获5万余枝鲜玫瑰,每枝售价4元以上。”在戈壁滩上探索建设高端智能日光温室的新疆百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红说。如今,山东百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带来的“高原红”玫瑰,成功出口吉尔吉斯斯坦,开创新疆鲜切花出口先例。

  山东援疆靠先进农业技术在英吉沙县因地制宜发展戈壁设施农业。(资料图)

  近年来,山东援疆创新实施消费帮扶项目“大仓东移”工程,助力解决喀什地区农副产品“出疆难”“出疆贵”难题。通过在山东建设“前置大仓”,搭建喀什特色农副产品在国内其他省份市场的大型仓储基地、集散中心、中转站,打造覆盖山东省内以及辐射华东、华北等地区的前置交易平台,帮助喀什农副产品供销企业降低运输及仓储成本,推动喀什地区农副产品出疆。

  立足疏勒、英吉沙、岳普湖和麦盖提四县资源禀赋,山东援疆先后引进山东水发集团、潍坊郭牌农业、山东百誉农业、鲁疆情等20余家农业企业在喀什落地,从产业培育、补链强链等方面着手,形成一批特色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打造出“南疆菜篮子”“英吉沙花卉”“岳普湖小茴香”“麦盖提红枣”等系列品牌。

  资金涌流、技术扎根、理念交融,山东援疆将产业培育作为核心抓手,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两个重点,实施“农业提档升级、工业强基增效、文旅培优赋能”三大行动,强化“招商引资、科技支撑、消费帮扶、项目管理”四项措施,助力喀什地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农业筑基到工业强链,从消费富民到文旅融合,一座座产业园拔地而起,一条条生产线昼夜不息,一张张笑脸写满幸福……产业援疆,不仅带来了机器轰鸣的工厂、硕果累累的田园,更带来观念之变、发展之变、命运之变。

  以智力促提升绘就民生幸福底色

  对口援疆,民生先行,厚民生才能聚民心。山东坚持援疆项目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聚焦医疗卫生、教育教学、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短板和问题,建成了医疗帮扶、教研赋能、送岗入疆等一批民生提升项目……一批批山东援疆干部人才接续奋斗,把帮扶精准送到群众的心坎里,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山东援疆医生给患者看病。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余思民 摄

  岳普湖县第六中学占地215亩,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4.4862万平方米,配备智慧课堂、创客教室、航模教室及心理驿站等功能室,“教书育人是一个方面,环境育人同样重要。”该校相关负责人说,山东援疆项目不仅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施,还引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师资力量。通过“手拉手”结对帮扶、远程教学等方式,促进了鲁喀两地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2023年6月,山东省济宁学院附属小学教师姜瑞玲两年援疆期满准备踏上归途之际,收到了两封学生家长的联名信:纸上满是掏心窝的话,还有一个个鲜红的指印——都是想留她。姜瑞玲看着看着就红了眼,心里冒出个念头:“再陪孩子们一段吧。”就这样,她两度援疆,在英吉沙县实验小学的三尺讲台上耕耘了近四年,所带援疆班的数学成绩连续六个学期稳居全县第一。姜瑞玲说:“援疆之路,虽远必达,因为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山东援疆教师姜瑞玲和学生们在一起。梁敏 摄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簇从齐鲁大地带来的火种,正在巍巍昆仑脚下,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多年来,山东一直把教育援疆作为对口支援的筑基工程、未来工程,实施教育援疆“教研赋能”“国家通用语言提升”等特色项目,聚焦优化提升基层办学条件,支持受援地重点打造1所基础教育示范学校。同时,实施“多彩校园”项目,建设科普室等,组建480余个文艺体育社团,打造智慧教学环境,推广多媒体、远程网络等教学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网上共享。

  此外,山东立足文化大省资源优势,高水平援建英吉沙县国学书院,成为南疆地区国学教育旗舰平台。“书院是整个南疆地区建筑面积最大、功能最完善、群众参与度最高的沉浸式国学教育培训综合体,开设国学经典、非遗体验等课程。”国学书院工作人员耿红燕介绍。

  英吉沙县国学院。(资料图)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余思民 摄

  教育医疗是民生援疆的重中之重。今年山东援疆实施千名大学生支教计划,选派1000名师范类大学生、100名教育硕士赴喀什;打造“泰山班”教育品牌,引入山东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南疆首个青少年科普自然博物馆;设立专项助学基金,资助5280名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同时,山东援疆深化拓展“组团式”援疆,持续选派医疗领域人才,将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到新疆,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援疆医疗资源。

  走进喀什地区中医医院,草药的香气扑鼻而来,医护人员正忙着给前来就医的患者提供推拿、针灸和拔罐等治疗。从建院之初到现在,50余名山东援疆医疗专家的接续努力,医院从最初的一个内科临床科室,建设发展到6个临床科室,接诊量从最初的每天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最高600余人,极大改善了喀什群众就医条件。

  喀什地区中医医院呼吸科医生李道卫在与科室同事讨论交流。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雷木果 摄山东援疆深化提升“青蓝工程”,“十四五”以来,山东援疆医生、教师、专家共建立师徒结对1000余对,帮带提升当地人才3000余人。在援助单位设立“鲁老师”“齐大夫”援疆工作室,面向喀什地区开展业务培训、专业交流等,援疆医疗专家每月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单位开展2次巡诊义诊。

  喀什需要什么,山东就援助什么。为解决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山东援疆柔性引进和“点餐式”引进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人才是计划内干部数量的6倍。并常态化开展“鲁喀医心”暨中医药文化进万家、文艺轻骑兵百场演出下基层等志愿服务活动。还在受援地建成7个国学书院、35个国学课堂,支持喀什大学合作共建国学院,并建立起了覆盖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受援的疏勒县、英吉沙县、岳普湖县和麦盖提县四县国学书院、国学课堂全覆盖。

  以文化促交流 情谊深厚共欢颜

  文化润民心,鲁喀情更浓。文化润疆是惠民工程、育民工程,更是人心工程,山东援疆围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润德润智润心“文化三润”工程为总抓手,立足山东文化大省资源优势,发挥山东援疆干部人才及受援地文化人才作用,通过开展“五进”行动,举办孔子文化展等活动,持续推进文化润疆走深走实。

  老师为学生讲解刺绣针法。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余思民 摄

  跳跃的火红炭火,铿锵的锻打之声……走进英吉沙县非遗小镇“刀王故居”,古朴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英吉沙县非遗资源丰富,土陶、小刀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齐聚于此。在山东援疆的助力下,非遗小镇打造了包括“刀王故居”“土陶村”等在内的文旅项目,让“老手艺”成为带动群众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产业”。

  文艺互鉴活动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灵,120多场“文化大巴扎”走进乡村,舞蹈《阳光下的麦盖提》斩获中国舞蹈“荷花奖”,大型歌舞剧《班超》重现丝路荣光。刀郎木卡姆与吕剧跨界融合,非遗展演实现文化共鸣,鲁喀两地合作创排的舞剧《疏勒之恋》等作品,将刀郎歌舞与山东秧歌巧妙融合,让文化认同在艺术交融中不断深化。

  文旅促“三交”活动蓬勃开展,“山海相约·百万山东人游喀什”系列活动带动鲁喀年度双向交流突破百万人次;济南、青岛至喀什直飞航线开通,“齐鲁之星”援疆旅游包机和专列常态化运营缩短鲁新两地时空距离;《中国国家地理·喀什增刊》的发行提升了喀什地区文旅知名度。这些文化活动,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磅礴力量,让“五个认同”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大型歌舞剧《班超》。资料图

  如果说一场接一场的特色活动为“润”加持的话,那文物考古援疆是国学沁润的又一亮点。山东援疆与喀什大学、喀什地区文物局等单位达成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建立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喀什分中心,合作开展昆仑文化、丝路文化研究和专业人才培训,推动以文物考古实证“新疆四史”。并先后组织地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骨干人员到山东参加培训。引进“大道之行——山东革命文物精品展”巡展首站和“礼出东方——汉画像石上的孔子和鲁礼文化拓片展”走进喀什。

  此外,山东援疆以助力培根筑基、深化重点群体交流、拓展结亲结对三项工程为抓手,深化拓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共建”等系列活动,围绕共居共学共事共乐,集中打造11个民族融合示范社区,交往交流交融覆盖面和内涵效果全面提升。

  “鲁疆石榴籽”工程让1400余名喀什学子走进山东校园,开展交流活动;山东学生与喀什青少年共同参与农业劳动、志愿服务,在朝夕相处中增进感情;“石榴花·巾帼援疆”、“最美家庭”结对等活动让文化交融的内涵通过不同方式传到心间;山东省文联、喀什地区文联正式在喀什大学、麦盖提县、英吉沙县、喀什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山东文艺名家工作室”,以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新疆声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喀什的传承与创新……

  喀什城市建设。丁民 摄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对于山东援疆干部来说,28载援疆路,山东实现从“财力支持”到“财智并重”、从“单向支援”到“双向合作”、从“输血”到“造血”的三大转变,今日之喀什,产业筋骨更壮、民生底色更暖、文化认同更深、团结根基更牢、人才底气更足、乡村图景更美,一幅经济强、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精彩画卷正在喀什大地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周惠雯蕊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