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头条轮播

鲁疆携手,非遗重生

2025

/ 07/28
来源:

山东画报

作者:

手机查看

  在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清晨的阳光刚刚洒向大地,一群年轻人已经开始了他们的日常训练。他们踩在一根仅有拇指粗细的绳索上,手持长约6米的平衡杆,小心翼翼地迈出每一步。这不是普通的杂技训练,而是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新疆传统艺术——达瓦孜。2006年,这项古老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发源地英吉沙县也被授予“达瓦孜之乡”的荣誉称号。

  悬空者的艺术: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码

  细细的高跟鞋、细细的钢丝绳考验着一个人的勇气和胆量

  “达瓦孜”,意为高空走大绳表演。达”意为“悬空”,“瓦孜”则指“嗜好做某件事的人”。这项艺术在古时被称为“走索”“高原祭”“踏软索”等,其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在《西京赋》中曾记载了两位艺人索上相逢的情景,描述的是公元前108年汉武帝为夸耀国力而举办的盛大表演。

  律动的金字塔

  圆圆的吊环需要一个人的平衡和柔美

  达瓦孜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当地精神文化的象征。传统达瓦孜表演场地一般为100米×60米,中间耸立着高达30米的主杆,顶端扎有牌楼,楼上彩旗迎风招展。表演者不系任何保险带,仅凭一根平衡杆,在数十米高空完成前后走动、盘腿端坐、蒙眼行走、踩碟行走甚至飞身跳跃等一系列惊险动作。在民间乐曲的伴奏下,高空走索演员还能踏着节拍跳舞歌唱,将艺术与技艺完美融合。

  三阶倒立需要三人的通力配合

  抖角子需要所有人全神贯注和配合

  三叠宝每一个人都不轻松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使者

  达瓦孜艺术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历史上,许多达瓦孜世家代代传艺不衰,有的甚至沿丝绸之路西行,到印度、埃及等地表演。这种高空行走的艺术形式,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中不断丰富发展。新疆艺人将这种惊险表演与民间音乐、舞蹈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八十根呼啦圈在小女孩的舞动下变成了一首流动的音符

  配合默契的姐妹俩每个人都很紧张

  奔向远方

  新中国成立后,达瓦孜艺术得到了系统性的保护和发展。1953年,它成为中国首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1990年,自治区政府批准将民间达瓦孜艺人整编为新疆杂技团的正式演出队;1991年,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达瓦孜摘取了表演项目的桂冠。这一系列制度化的保护措施,为这项濒危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使者

  1.这种高难度的训练一般人完不成

  2.演出前做柔体训练

  提到达瓦孜,不得不提被誉为“中国高空王”的阿迪力·吾守尔。作为新疆达瓦孜艺术的第六代传人,阿迪力不仅继承了传统技艺,更通过一系列惊世骇俗的表演将达瓦孜推向世界舞台。1997年,他用13分48秒徒步走完600米跨越长江三峡的高空钢绳,首次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2000年,他在南岳衡山成功跨越1399.6米的钢丝,创造了无保险高空走钢丝世界最长的纪录;2002年,他在北京金海湖上高空生存25天,引起全球关注。

  手势训练

  叠人训练

  阿迪力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突破了传统达瓦孜的表演空间,更在于他将这项古老艺术与现代传媒相结合,使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他创新性地在钢丝上完成小顶倒立、劈叉、骑独轮车、弯腰采莲等高难动作,大大拓展了达瓦孜的艺术表现力。2009年,在海拔1670米的高空,他与弟子完成1600米钢丝上的相向行走和交叉换位,再次展示了达瓦孜艺术的无限可能。

  登台演出前化妆

  化好妆的小演员们

  传承危机:钢丝上的文化困境

  盛开的雪莲

  在阿迪力光环的背后,达瓦孜艺术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如今,虽仍有青少年在学习走绳,但能达到传统技巧水平的寥寥无几。学习达瓦孜不仅需要专门场地和资金投入,更要求学习者具备极强的平衡能力、心理素质和长期的专业训练。现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使得达瓦孜原有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达瓦孜表演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况,为了拯救这项珍贵的传统文化,山东援疆济宁指挥部联系英吉沙政府,每年从援疆资金中拿出280万元,帮助达瓦孜艺术团从热爱达瓦孜的青少年中筛选出学员,学习、传承达瓦孜这项非遗。这些被选拔出来的孩子们怀揣着对高空艺术的热爱,利用早晚和节假日在达瓦孜艺术中心刻苦训练,盼望有一天能登台演出。这些年轻人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既要掌握传统技巧,又要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既要保持艺术的本真性,又要寻求创新突破;既要面对训练的危险性,又要解决生计问题。他们的坚持,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是对中华多元文化的守护。

  许多外国友人慕名来观看表演

  站在高处俯瞰,达瓦孜艺人在绳索上的每一步,都像是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前行——需要平衡,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这项千年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际网络达人激动地和小演员们合影

  国际友人采访小演员

  当新一代达瓦孜艺人踏上那根细细的钢丝时,他们承载的不仅是个人梦想,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这根穿越千年的绳索,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保护和发展达瓦孜艺术,就是在守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无价的精神财富。

  这条看似危险的钢丝上,达瓦孜艺人们其实走得比任何人都稳,因为他们心中有根——那是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对传统的敬畏、对艺术的执着。而这,或许正是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不衰的奥秘所在。达瓦孜这项传统技艺正在鲁疆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邹仕晓薇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