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头条

党员干部之友:打造“带不走”的振兴力量

2025

/ 07/09
来源:

党员干部之友 2025年第7期

作者:

手机查看

  青藏高原东缘,青海湖碧波万顷,祁连山脉巍峨绵延,见证着鲁青协作的深情厚谊。自2010年山东援青大幕开启,山东始终把对口支援摆在重要位置,接续推进对口援青重大战略。2022年7月,山东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跨越山海,奔赴高原,聚焦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实施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援建项目,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项目建设: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

  走进海北州门源县泉口镇,一座现代化的冷水鱼养殖基地格外引人注目,整齐排列的 30 多个养殖池中,一尾尾虹鳟鱼自在畅游,这里便是山东援建的冷水鱼养殖基地。

  “基地建设初期,面临资金和技术的双重难题。关键时刻,山东援建项目资金及时到位,还为我们带来了专业的养殖技术指导。2023年,援青投资1800万元的二期工程已投产,实现育苗到加工全链条覆盖。”门源县冷水鱼项目基地总经理张智说。

  门源县冷水鱼项目基地是山东援青的重点项目之2017年,山东援青团队在深入了解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后,投入专项援建资金 4000多万元,开启了冷水鱼繁殖和育苗基地的建设。如今,基地年孵化鱼苗800万尾,年产值可达 2000 多万元。

  2024年底,威海市第五批援青干部管理组组长孟庆澄协调引入青海国投集团对原来门源冷水鱼运营企业——佳联渔业及所属的5个公司进行了国企混改,新注册的企业将成为集三文鱼鱼苗孵化、大规格鱼苗供应、成品鱼养殖、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运营商。“到时预计年营收超1亿元,带动就业 400余人,助力青海冷水鱼产业产值突破 10亿元,将有力推动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张智说道。

  加快海北州发展,产业是基础。山东援青充分发挥海北特色产业资源优势,不断加大产业帮扶力度,推动海北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四种经济形态

  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输血”迈向“造血”,山东援青干部还利用海北州的自然优势,大力推动文旅项目的发展。其中,山东在青海湖北岸果洛藏贡麻村帐篷营地投入资金1011万元,建设住宿帐篷31顶。此项目营业后预计每年经营收入约为 139.5万元,村集体可实现净利润56万元吸纳就业人员80人。在祁连县八宝镇冰沟村的阿咪东索林海露营基地,山东援青干部投资1000万元用于景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和四个移民搬迁村的分红。此项目自 2024年6月开园以来,为农牧民增收 40 万余元,带动旅游6万余人次。

  智力帮扶:留下“带不走”的人才

  在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的产科病房,担任医院副院长、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主任的周岩正在指导当地医生查房。于2022年7月踏上援青征程的他,在原定任期结束时,面对海北州尚无三级医院的现状,毅然选择了延期。“我不仅要治病救人,还要'授人以渔’为海北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周岩说。在他的推动下,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建立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机制,通过“师带徒”“传帮带”加速本地医生成长。今年4月,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通过三级综合医院验收,标志着山东援青医疗帮扶迈入提质增效新阶段。周岩介绍,下一步将启动“学科带头人培育计划”,每年选派 20名骨干赴鲁进修,力争3年内实现重点科室由本土专家领衔。

  “智力帮扶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关键。”山东省第五批援青干部领队、省援青干部管理组组长荣红智表示,管理组始终将人才智力支持作为核心攻坚方向,着力探索长效机制。

  这一理念同样贯穿于教育援青领域。山东构建“校长 +教务主任+骨干教师”帮扶梯队,已累计选派 346 名教师赴海北定岗支教。目前,山东 96 所学校与海北 41所中小学、39 所幼儿园实现“整体性结对帮扶”100%全覆盖,并建立“一对一”导师培养机制。

  “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团队。”现任鲁青高中教务主任、山东援青教师刘兴旺说:每位山东援青教师每年均需结对帮扶3名至5名当地教师,确保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落地生根。

  另外,山东省援青干部管理组还通过培养干部人才、组建“山东援青人才库”、建设“鲁青高原生态农牧产业专家工作站”等方式搭建新型引才引智平台,逐渐在海北州形成了多层次人才帮扶模式。

  乡村振兴:打造“带不走”的致富产业链

  近年来,山东援青工作聚焦青海资源禀赋,围绕生态畜牧、文旅、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精准发力。位于海北州祁连县八宝镇的拉洞台村乡村振兴示范点是山东援青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曾经,拉洞台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山东援青团队入驻后投入援建资金 2000万元用于村容村貌的整治和旅游设施建设等。同时,结合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现在这里的环境好了,游客越来越多。村里四五十户人家经营起了农家院、民宿。”拉洞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麻富海说,这些农家院、民宿又带动了当地牛羊肉、黄蘑菇等特色农畜产品的销售,村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

  如今,产业升级持续深化。拉洞台村依托卓尔山的自然资源大力投资文旅项目,建设了游客集散中心和 18 间星空房。2024年10月正式运营的“天境星空居’项目,试营业期间创下 136万元营收,并带动拉洞台村村民 14人就业。

  海北州祁连县扎麻什乡河北村的扎麻什乡藏羊养殖基地也是山东援青乡村振兴项目的重要成果。山东投入援青资金1000万元建设成生态畜牧业集中规模化养殖基地,建成 27栋装配式羊棚、15 栋贮草棚及配套设施,实现藏羊养殖“五化”标准。项目有效盘活了村集体经济,提升了村民收入。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们聚焦'带不走’这一核心,就是要将援建项目深深扎根于当地,转化为可持续的内生发展动力。”山东省援青干部管理组相关负责人表示。

  15年来,山东援青工作始终坚持“海北所需、山东所能”,围绕智力帮扶、产业援建、改善民生、文化教育、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强化资金、项目、人才技术、市场“全链条”支持,有力促进了海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邹仕晓薇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