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5
酉阳发布
手机查看
七月暑气正盛,酉阳职业教育中心的红墙与绿树蓝天相映成趣,校园干净整洁,一眼望去赏心悦目。走进校门,一条新建文化长廊顺着公路延伸,浮雕墙上,革命先烈的群像在光影里立体生动,无声传递着红色力量。
这生机勃勃又透着厚重底蕴的景象,处处凝结着杨登山三年来的心血。这位即将在7月30日退休的山东东营职业学院智能建造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教授,自2022年7月底作为国家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队长来到酉阳,担任职教中心党委副书记、校长,带着山东东营和重庆主城10名教师,以“山河相赴,使命必达”的信念扎根于此,用三年时间让这所学校焕发全新活力。
初到酉阳:从“摸清家底”到“找准方向”
2022年8月1日,杨登山抵达酉阳的第二天便开始校园调研。他带着笔记本走遍教学楼、实训楼、操场、食堂、学生公寓,连续一周与老师聊教学困境、跟学生谈学习困惑、向干部问管理难题,本子上记满“干部观念待转变”“实训设备老化”等问题。
“三年要怎么办?”在杨登山组织的第一次班子会上,学校明确了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乡村振兴为根本目的,以“精准、可实现、可持续、有成效”为帮扶原则,以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教师队伍能力明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明显提升“4个提升”为帮扶目标,确立“培养人才+技能培训”双功能定位,锚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模式。第一份工作计划随之落地。
改变从思想破冰开始。杨登山带着团队提出“三个坚持”“三个用”“十个不”的帮扶思路,认真落实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将东部学校管理理念引入校园。他带头住校,深夜的灯光成了校园里最亮的星。“杨校长不是来‘镀金’的,是真干事儿。”这是老师们对他的第一印象。
2022年秋季开学,学校成立新党委班子,提出:“要用3年时间干5年的活,让师生看到学校在发展,让社会看到学校在变化!”这句承诺,成了杨登山和团队接下来三年的行动指南。
扎根校园:把每个细节刻进日常
杨登山的较真全校闻名。办公室副主任祁伟伟记得,学校申报市级重点项目时,材料改了多遍仍未通过他的审核,“连标点符号都不会放过”。这种细致渗透在91项制度修订的每个环节,从办学定位措辞到学生管理细则,红笔批注像一张网,兜住所有可能的疏漏。
隔壁办公室深夜常亮的灯光,是祁伟伟最深的记忆——从深夜十点到凌晨两点,那束光里是杨登山思考工作和逐字推敲文稿的专注。“他让我学会把每一件小事做扎实。”祁伟伟说,杨登山带来的东营奋进理念,让她从被动应付变为主动担当。更难得的是,短短三年,他对学校的了解竟比待了十多年的人还透彻,无论谁来考察,讲解从不用旁人代劳。
这份较真,让他成了校园里最“忙”的人。为争取2000万元中央财政贴息贷款,他带着材料跑各级部门;为落实每年300万元鲁渝协作资金,他反复对接东营与酉阳相关部门,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实训设备更新、教师培训等学校急需的项目上。
“杨校长常说,细节里藏着态度,态度决定结果。”祁伟伟说,即便离别的日子临近,他的脚步也没放慢。
三年来,酉阳职教中心的硬件改善实实在在:2022年争取中央财政贴息贷款2000万元,用于实训设备提档升级;2022年以来争取县级资金1100万元,改造运动场地、消防系统、购置图书、排除安全隐患;三年争取鲁渝协作资金900万元,用于校舍维修、教师培训等……学校还自筹资金建设文化长廊、园林实训基地,开展绿化、内墙维修、卫生间改造、路灯更换等。
育人铸魂:让校园长出向上的力量
高二学生小月的笔记本上写着“重庆师大,加油!”两年前,她因中考失利来到这里,曾揣着“混日子”的念头,“那时觉得没考上普高,人生就定了型”。而现在,每天雷打不动的晨读、晚自习耐心辅导的老师、课堂上记满的笔记,让她渐渐明白:“这里和想象的不一样。”
这种变化源于杨登山推动的“三自四育五彩六化”德育体系。学校8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不少人带着“被放弃”的心态进校园。他说:“管好学生,先要让他们自爱自信。”于是,“自爱、自信、自强”的标语贴进每个教室,时事政治教育、工匠精神教育融入课堂,社团活动、技能竞赛让校园热闹起来。手机统一管理、服装整齐划一、早操喊出精气神、寝室被子叠成“豆腐块”,曾经随处可见的垃圾桶不见了,学生自觉分类投放垃圾成了习惯。
如今,不少家长表示,职教中心的管理让人耳目一新,彻底改变了对职教中心的固有印象,把孩子送来很放心。乡镇教管中心领导参观后在朋友圈写道:“学生自主管理的午后,楼道干净、教室安静、学生眼里有光——这是酉阳职教的进步,是孩子的幸运。”有初中老师看完学校文艺汇演后感慨:“这些曾被嫌弃的‘差生’,现在能站在台上发光,原来教育真的能改变人!”
变化不止在学生身上。新党委班子成立后提出“四个提升”——提升观念作风、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学生素质。老师们发现,培训机会多了,81人拿到“双师型”资格证,9人晋升中高级职称,11人获评市级骨干教师、技术能手等。干部教师“人人释放正能量,个个发出好声音”,形成“风清、气正、心齐”的新风貌。
使命必达:用三年书写一份答卷
杨登山常说:“抓高考是为了让学生看到希望。”2022年,学校本科上线38人;2023年59人;2024年105人;2025年132人。这组数字背后,是全校师生的努力,是“抓高考促学风”思路的落地生根。
产教融合成果同样亮眼。学校加入5个市级以上产教联盟并担任相关职务,3个专业开展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双主体、三段式”育人模式获评成渝地区产教融合创新典型案例;与板溪工业园区共建市级“酉为”服装产业学院,联合举办“酉州工匠”技能竞赛,市级教育综合改革项目顺利结项;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开展职业技能评价、社会培训及“党建+乡村振兴”项目,与“两好两高”企业合作推进实习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8.63%,专业对口率85%,用人单位满意率超99%。
杨登山来酉阳时已近退休年纪,却把退休前三年时光全部交给了这片山区校园。他的付出从不是为了功名,而是源于对山区的深沉情怀——他总说,盼着更多山里孩子走进大学校园,靠知识改变命运,真正阻断代际贫困的根。
这份朴素又厚重的使命,成了他扎根酉阳的动力:深夜办公室的灯光、逐字打磨的文稿、退休前仍奔波对接工作的身影,乃至对学校每处细节的熟稔于心,都藏着他对这份责任的坚守。
如今,离别的日子近了,他带着“让山区孩子有出路”的信念而来,用实打实的行动践行了“山河相赴,使命必达”的承诺,让每一份付出都闪耀着不求回报的赤诚。
责任编辑:邹仕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