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对口支援 >西藏

【山海情·雪域援梦】在世界屋脊建起儿科ICU

2025

/ 06/10
来源:

山东援藏

作者:

手机查看

  6月6日早上7点,一名藏族新生儿在海拔近4000米的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呱呱坠地,山东第十批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许东正带领着医生仁增曲珍对这名新生儿进行全方位的检查。

  2022年7月,许东与赵和永、孔艳、唐敬海、魏斌、王翠花组成山东援藏医疗专家队,让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医疗变革。现在,这支队伍的三年援藏工作也进入倒计时。

  孔艳向当地医生传递经验

  这支由医疗专家组成的队伍,以“硬件提升+技术植入+人才培育”的立体帮扶模式,以一带多的传帮带机制,不仅填补了当地多项医疗技术空白,更培育出一支“带不走”的本土医疗队伍。

  4000万建起高原生命守护堡垒

  作为山东援藏“十四五”期间单体投资最大的医疗项目,总投资4095万元的门诊综合楼及院区改造工程于2022年5月交付使用。

  新建的现代化诊疗区域使门诊接诊能力提升3倍以上,新增床位48张,并配备先进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这里配备暖箱、心电监护仪等专业设备,自2024年3月启用以来,已成功救治40余名重症新生儿,救治成功率达96%。

  针对医院无独立妇科病房、手术依赖外援的现状,孔艳还牵头设立妇科病房,带领团队开展阴道镜检查、宫颈锥切、宫外孕手术等院级新技术,加强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应急演练,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团队。

  说起3年援藏时光,孔艳坦言,这不仅是一种磨练,也是她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带多”铸就雪域医疗铁军

  在日常工作中,这支6人医疗团队相互协作,根据大家专业的不同,有所侧重地开展工作。

  产科主任赵和永可谓是技术破冰者,通过“手术带教 + 理论培训”,他带领本地医生完成从基础操作到复杂手术的跨越,其徒弟拉珍已能独立完成无痛分娩麻醉环节,创造医院历史。

  许东和徒弟探讨患者病情

  许东通过NICU实战教学,让年轻医生从基础护理成长为能独立处置重症的骨干。

  孔艳带教的妇科团队,从基础操作到复杂手术,逐步实现技术自主。

  儿科医生唐敬海专注儿童健康体系建设,推动新生儿复苏培训和流程优化,协助创建NICU 并完善危重症转运机制。

  护理部主任魏斌以管理创新提升服务质量,她主导培训医护人员超100人次,并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护理流程。

  超声科专家王翠花攻克技术难题,在日喀则首次开展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功诊断多例宫外孕破裂出血病例。

  “硬件可以用钱解决,但技术和人才必须扎根当地。”许东说,团队创新实施“一带多”的师带徒机制,累计培养了本地医护73人。许东的徒弟严小双,经过三年手把手带教,如今已能独立处理儿科危重病症,还是医院首位儿科副主任医师。

  这种“输血+造血”模式,使当地医疗团队的专业水平显著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下降。如今的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已从设备简陋的基层医院蜕变为设施完善、技术过硬的“二甲”专科医院。

  跨越山海的长效守护

  三年间,许东的手机里存满了藏族患儿家长的感谢短信。“您救了我的孩子,也教会我们这里的医生怎么救人。”一位曾在NICU救治的患儿母亲,还特意送来亲手编织的藏式围巾。

  许东说,患儿母亲的这句话让他非常感动,“我们不是过客,而是要在这里种下希望的种子。”如今,援藏进入倒计时,许东每天忙着整理三年来的诊疗记录、带教笔记,他要与第十一批援藏团队逐项交接,让下一批援藏工作者延续下去。

  “援藏不是终点,而是鲁藏医疗协作的新起点。”许东说,山东已与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建立“院对院”长效帮扶机制,未来将通过远程会诊、科研合作等方式持续支持。

  “三年援藏,这片土地教会我,医者的使命,是跨越山海的守护。”孔艳说,到了西藏,看到自然环境的恶劣,感受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易,也深刻理解国家为什么要组织支援西藏建设。

  从黄海之滨到珠穆朗玛,这支医疗团队用青春和专业,在世界屋脊筑起了一道守护生命的防线。他们留下的不仅是先进的医疗技术,更是"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援藏精神,如同高原上的格桑花,在阳光照耀下绽放出持久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周惠雯蕊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