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5
山东援青
手机查看
援青教师风采
马勇,男,汉族,中共党员,1979年1月出生,山东省聊城市聊城文轩初级中学党总支委员、副校长,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在刚察县寄宿制民族初级中学支教。
支教期间,马勇老师承担刚察民中八年级三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兼任英语备课组长。主持教研活动40余次,开设《Who’s got talent》等3节校级示范课;主持申报的2024年度山东省教学研究课题《义务教育学段鲁青校际协作模式构建与机制创新研究》获得省级立项,2025年度青海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民族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研究》获州级立项,两项课题共带动12名青年教师参与,提升了刚察县寄宿制民族初级中学的教科研水平;开展《提升个人素养,做“四有好教师”--年轻教师从平凡到卓越之路》等多专题讲座,累计培训教师80余人次,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与才让拉毛、包统香3名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帮助其提升教学设计能力,三位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李清华,女,汉族,出生于1975年11月,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北顺小学教师,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在刚察县沙柳河镇寄宿制小学支教。
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李清华老师在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沙柳河镇寄宿制民族小学开展支教工作,担任三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她根据藏族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方法,运用趣味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课后辅导帮助学习薄弱的学生提升成绩。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她所带班级的数学平均成绩取得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都得到明显发展。支教期间,李清华老师执教的多节数学课先后被评为校级、县级和州级优质课,其教学成果获得当地教育部门领导、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可。这段支教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教育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收获了当地学生的真挚喜爱和自身专业成长的喜悦。
马玉国 ,男,汉族,51岁,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河东小学教师, 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在刚察县沙柳河镇寄宿制民族小学支教。
在青海省刚察县沙柳河镇寄宿制民族小学支教期间,马玉国老师始终秉持“用艺术点亮高原童心”的教育初心,圆满完成了2024-2025学年度五、六年级美术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他不仅深耕课堂教学,更注重引导学生用画笔描绘家乡风貌,所指导的学生作品有近百件入选学校少年宫展览。马老师悉心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美术竞赛,辅导的多名学生先后在县级、州级绘画比赛中获奖。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他积极参与刚察县教育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并在2025年刚察县美育实践活动中荣获绘画比赛一等奖和摄影比赛一等奖。“教育是美的遇见,更是生命的唤醒”——这是马玉国老师对美育工作的深刻理解。他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美育之花在青海湖畔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高原孩子的艺术启蒙贡献自己的力量。
钱洪锋,男,汉族,中共党员,1976年10月出生,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第二实验中学物理教师,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在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寄宿制民族初级中学支教。
钱洪锋老师在援青支教期间担任九年级四个班级的物理教学工作,并兼任物理备课组长。面对当地学生物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欠佳的现状,他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工作,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潜心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钱老师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经过一学年的努力,他所带班级的物理成绩取得显著提升,更见证了学生们从“惧怕物理”到“爱上物理”的可喜转变。“援青支教既是责任践行,更是心灵洗礼”,钱洪锋老师深刻体会到教育帮扶工作的深远意义。这段跨越山海的支教经历,将成为他教育生涯中宝贵的财富,激励他在今后的教育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为祖国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李宁,男,汉族,中共党员,出生于1982年3月,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教师,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在海北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支教。
李宁老师是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援青骨干教师,现任海北州职业技术学校医药卫生专业学科教师。深耕职教领域18年,教学科研双优:创新推行翻转课堂、数字教材开发,填补学校数字化教学空白;先后主持省级课题、州级思政课题探索专业育人新路径。援青期间发挥桥梁作用,整合鲁青资源推动跨域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培育学生技能。主编人卫社权威教材,发表多篇核心论文,获评临沂市教学质量奖。以科研赋能教学,以援教促进协作,彰显新时代职教人的使命担当。
责任编辑:周惠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