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对口支援 >青海

山东教育援青团队的 “铿锵玫瑰”

2025

/ 03/13
来源:

山东援青

作者:

手机查看

  在青海,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以柔弱的双肩,毅然担负起教育援青的千斤重担。她们是山东教育援青团队中的“铿锵玫瑰”,以智慧作养分,用汗水化甘霖,在杏坛间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绚烂芳华。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希望的播种人,她们用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彰显着新时代女性的担当与风采。她们的动人故事,值得我们细细聆听;她们的无私奉献,值得我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孔秋霞

  滨州市阳信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高中英语教研员

  现任海北州祁连县教育研究室教研员

  作为援派祁连教研员,孔秋霞老师以务实的态度和扎实的行动,为当地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她结合祁连县教育现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作为领队,她带领来自滨州的12名援青团队,在援青组领导的支持下,深入了解学校一线教学困难,解决实际问题;她注重团队协作,鼓励教师互帮互助,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教研氛围,推动了当地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孔老师还积极协助祁连教育局和援青组参与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岗工作建设,组织援青教师热心参与祁连学生的课余读书辅导等志愿者活动,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解决孩子们的实际问题。她还担任了祁连“小初高”三个学段英语老师“三位一体”口语培训授课工作,创新开展了英语口语师生共生教学演讲比赛活动,通过情景对话、主题演讲等形式,把祁连当地文化和英语相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祁连师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一系列工作为海北州祁连县的教育事业增添了亮色,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学能力。

  李清华

  聊城市东昌府区北顺小学数学教师

  现任刚察县沙流河镇民族寄宿制小学数学教师

  2024年8月,李清华老师怀着教育热忱来到海北州刚察县,投身于这片高原上的教育事业。在课堂教学中,她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她还精心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悉心引导和鼓励,使许多性格内向的学生逐渐变得开朗自信。

  在教学工作之余,李老师积极与当地教师开展教学研讨,鼓励他们尝试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率。她主动参与教研活动,分享"四清"教学法、思维导图等先进教学理念,帮助当地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水平。针对当地藏族学生较多、家庭教育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李老师向校长提出了开设"家长学校"的建议,推动家校共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刚察县支教期间,李清华老师深刻感受到当地教师的敬业精神。这段宝贵的支教经历不仅让她收获了真挚的友谊与个人成长,更成为其教育生涯中最珍贵的回忆,激励着她在教育道路上继续前行。

  陈艳艳

  威海市北竹岛小学心理教师

  现为门源县教育局心理教研员

  援青教师陈艳艳,在门源县教育局的全力支持下,为当地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带来了全新活力。2024 年 11 月,陈老师凭借专业的素养与热忱,精心筹备并组织了全县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这一活动极具吸引力,成功召集了超过 130 名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身为 “心之源” 以及鲁青心理健康工作室的主持人,她以《准确把握关键点,打造特色心理课》为主题开展讲座,针对当地教师在心育课程实践过程中遭遇的实际难题,从多维度展开细致讲解与生动示范,助力教师们明晰方向,收获实用思路。

  在日常工作进程里,陈老师展现出高度的责任心,深入学生家庭开展家访工作。面对复杂多样的家庭问题,她巧妙引导家长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依据学生个体状态制定专属辅导方案,成功搭建起家校共育的稳固桥梁。不仅如此,陈老师还积极推动教师减压活动,有力增强了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她积极探索 “援青专家 + 本土骨干” 的合作新模式,致力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在提升当地师生及家长心理健康意识方面成效显著。

  赵云

  临沂市蒙阴县第六中学教师

  现任海晏县民族寄宿制中学地理教师

  赵云老师在海晏县民族寄宿制中学担任八年级五个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面对教材差异和学生特点,赵老师摒弃照搬临沂教学模式的做法,坚持对每一节课进行深入研究和精心设计。她巧妙地将地理学科特点与当地地形地貌特征、民族人文特色相结合,构建出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体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应对地理中考的压力下,赵老师主动增加课时,充分利用早读和自习时间开展针对性辅导。更令人敬佩的是,她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利用周末和假期开展家访和义务送教活动,累计已达60余次。

  援青之路充满未知与挑战,但赵老师以坚定的步伐迈向希望,用赤诚之心书写教育华章。正是这份不懈的热忱和如磐的信念,让教育的种子在雪域高原上生根发芽,必将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汤兴兰

  临沂第十九中学语文教师

  现任海北州第一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2024 年,汤兴兰老师满怀热忱,从山东临沂第十九中学奔赴青海海北州第一高级中学,开启教育援青征程。初至青海,连绵雪山、湛蓝天空与宝石般的湖泊,令她深深震撼,瞬间对这片土地充满敬畏与热爱。

  身为教育工作者,汤老师深知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与播种。课堂上,她鼓励孩子们大胆发言。看着他们从羞涩腼腆变得自信开朗,汤老师满是成就感。课余,她积极投身学校活动,与当地老师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孩子成长的方法。交流中,她既分享自身经验,也从当地老师处学到诸多宝贵教学方法。

  当地老师的敬业与对孩子的关爱,让汤老师深受触动,双方结下深厚友谊,携手共进。回顾援青时光,汤老师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感受着人性美好与团结力量。她坚信,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青海教育事业定将蒸蒸日上,孩子们也会拥有灿烂未来。这段援青经历,已成为汤老师心中的珍贵财富,激励她不断奋进。她深信,众人携手,青海的明天定会更加美好。

  刘辉芳

  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物理组教研组长

  现为门源县浩门镇高级中学物理校级教研员、教师

  刘辉芳老师初到鲁青高中,便与当地教师结成"一对一帮扶"师徒对子,通过上示范课、组织听评课等活动,全方位指导年轻教师的教学工作。她悉心帮助青年教师准备常态课、公开课和优质课,积极推进学校课堂模式转型,在教研切磋中与结对教师共同成长。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带教工作成效显著:马婧老师荣获部级精品课和省实验优质课,袁克虎老师获得省级实验精品课等多项荣誉。

  作为鲁青物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刘老师带领全州物理教师开展各类教研活动,深入研究多项省州级课题,以教研引领教学,以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她充分发挥山东援教团队优势,积极组织参与威海名家工作室的线上物理教研活动、威海实验学校线上教研及专家报告等,搭建起跨区域教研交流平台。

  在日常教学中,刘老师始终坚守教育初心。她坚持陪伴学生晨读,利用课间答疑解惑,晚读时间进行个别辅导,通过家访精准把握学情,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和人生规划指导,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在她的悉心培育下,所带班级成绩稳居前列,并成功辅导5名学生在奥赛复赛中获奖。刘老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援青的深刻内涵,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丁静峰

  临沂卫生学校人文护理教研室主任

  现任海北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医药卫生部副主任

  在援青工作中,丁静峰老师始终坚守教育一线,她深入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创新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丁老师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教学活动,通过开设公开课、组织听评课等方式,深入开展专业部教研活动。她主动承担"传帮带"责任,对口指导两名青年教师,倾囊相授教学经验,促进了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

  在完成每周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丁老师还主动承担晚自习辅导、值周管理以及学生技能大赛的组织与指导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她特别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多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结成"一对一"精准帮扶对子。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成长环境、学习习惯等,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帮助特殊家庭学生克服困难,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丁老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为青海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王燕

  威海市乳山怡园中学教师

  现任海北州教育局教研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

  作为《海北教育》期刊负责人,王燕老师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她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努力为海北教育发展提供知识助力,为当地教育工作者搭建起优质的交流与成长平台。她深入挖掘海北教育的亮点与特色,从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到学生励志成长的温暖故事,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策略到教育政策的深度解读,每一个选题都经过精心打磨,凝聚着她无数个日夜的深思熟虑。在她的努力下,《海北教育》不仅成为海北教育领域的重要阵地,更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鲜明风向标。

  在援青教师宣传工作中,她用细腻笔触和真挚情感,生动展现援青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点燃众人关注海北教育的热情。同时,她积极参与海北州各类教研活动,毫无保留地分享先进实用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助力当地教师提升专业能力,为海北地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贡献了坚实力量,她是当之无愧的教育改革践行者。

  在雪域高原的辽阔天地间,山东教育援青团队的“铿锵玫瑰”们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奋斗,谱写着教育的壮丽诗篇。她们用智慧点亮希望,用汗水浇灌梦想,在高原的寒风中绽放出教育的温暖光芒。愿她们的每一份耕耘,都在雪域高原上结出丰硕的果实;愿她们的每一份坚守,都化作孩子们成长的阶梯。教育的种子已在高原生根发芽,希望的幼苗正迎着朝阳茁壮成长。让我们共同期待,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教育事业将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书写更加辉煌的明天!

责任编辑:邹仕晓薇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