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对口支援 >青海

临沂日报 | 跨越山海情 共赴新征程——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青海异地高中班架起鲁青“连心桥”

2025

/ 01/06
来源:

临沂日报

作者:

手机查看

  雪山水连着东海水,格桑花开在沂蒙山。临沂一中南校区,有一个特别班级——青海异地高中班。每年,有40名学生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从千里之外的青海省海北州跨越千山万水,来临沂求学,开启一段属于他们的梦想之旅……

  青海异地高中班,作为临沂一中南校区的一项特色教育项目,自2015年起开班,临沂一中已培养和输送了青海毕业生320余名,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优良的学业成绩,更是临沂人民对海北人民的深厚情谊,在鲁青之间架起了一座长长的“连心桥”。

  一所学校,一个家。开办青海异地高中班,是党和国家深入实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第一次面对这样的重任,敢不敢接,接不接得下,怎么接,考验着学校和老师们的政治担当与胆识智慧。

  使命在肩,临沂一中上下同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价值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班子,建队伍,用情全力办好青海班。为更好地满足青海学生的教育管理需求,围绕学生进行完整而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民族部,负责联系、统筹、协调、安排青海学生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和学习生活管理工作。民族部团队调研分析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认真研究青海学生民族文化、认知规律、生活习性等方面特点,构建了完备的家校共同体和育人体系。民族部对跨越千里到山东求学的海北学子秉承“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的原则,紧紧围绕青海班学生的学习、生活、安全、食宿、医疗等方面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把准基调,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制度保障。

  如何让孩子们尽快适应当地生活,融入学校大家庭,是学校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不远千里来到这里的孩子们,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想家,特别是高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孩子们感到无比陌生,思念亲人的情绪尤为强烈。

  为缓解孩子们的思乡之情,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学校提供了详尽的“管家式服务”,这也让嘉央多杰同学记忆犹新、感动一直在:“当我们因环境陌生而手足无措的时候,学校给了我们很多帮助,班主任、生活老师全天候陪伴我们。”

  这群孩子们少数民族居多,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汉族都有,多民族混合在一起,他们在生活饮食习惯等与临沂当地有着较大差别。针对那些有着特殊饮食习惯的孩子们,学校本着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原则,为他们准备专门的伙食。在临沂一中南校区学生食堂里,有一位清真师傅,他是学校特别从青海请来的,专门为海北异地高中班的学生做清真饭菜。他用一道道精心烹饪的清真饭菜,传递着对孩子们深深的关怀与尊重,让他们在这里也能感受到家的味道。

  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了让青海的孩子们在临沂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中秋节,师生一起做月饼,一起排练、表演中秋节目;冬至,老师们在学校餐厅包饺子,让青海学生吃上热气腾腾的牛肉饺子;端午节,恰逢高考将至,学校在青海班组织“高粽”活动,师生一起包粽子、吃粽子。今年因为青海班高考成绩突出,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教育局奖励临沂一中一批产自青海的牛羊肉,学校把这些家乡味道的牛羊肉更多地留给青海的孩子们吃。每个假日,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放弃和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刻,陪同青海班的学子们一起过节。孩子们在活动中既接受了教育,品尝了美食,增长了对民俗文化知识的学习,又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爱心融化坚冰,真情解开心结,学校已成为了青海班学子们的第二故乡。

  如何能让这些青海学生更好的了解临沂,情感上又能有所归属?于是,“临沂也有我的家”应运而生,青海班的孩子通过活动与临沂一中山东班同学家庭实现结对。现在,青海班学生巴图孟克对临沂已经很熟悉,说起跟自己结对的临沂小伙伴家庭,巴图孟克很开心:“周末,临沂的“爸爸”“妈妈”来接我们回家,喝到了临沂的“糁”,吃到了临沂的炒鸡,一起去博物馆、逛琅琊古城,我们感情特别好。”

  为让青海学生们全方面发展,在青海籍学生中开展“民族团结圆梦中华”主题活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讲座;开设“沂蒙精神”课程,讲述沂蒙红色文化和革命史,观看沂蒙主题革命电影,开展“沂蒙精神小论文”评选,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加强青海班学生的爱党爱国爱校教育。

  学校还专门为青海学生开展了系列研学活动:曲阜三孔研学活动,他们寻孔圣先贤,研儒学之源;中国海军博物馆研学活动,他们探寻海军发展历程,厚植爱国情怀;青岛海洋世界研学活动,来自大草原的他们探索了神奇的海洋生物,体验了科学的魅力;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研学,追寻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的“沂蒙”精神,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的巨大力量……

  “虽然离家千里,但是我却能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互为手足的同学、研学时的欢声笑语、考试失利之后的相互鼓励、日常生活中的彼此照顾……团结的青海班让我异地的学习生活充满了乐趣和挑战。”高三青海班的麻多杰才让同学笑着说道。

  民族部主任齐忠强说:“培养青海籍学生要坚守“严、细、爱”的原则,既要严格要求、一视同仁,又要细心鼓励、多加关爱。在课堂上和生活中,多关心、多开导、多鼓励、多帮助,让学生们既学习到扎实知识,又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高三年级主任刘军两上青海,他说:“从听到青海孩子第一声热情而淳朴的称呼“老师好”开始,我对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情,就在心底悄悄生根、发芽。还记得家长座谈会上,家长们远道而来风尘仆仆的模样;还记得每一次青海家访,每到一处,善良朴实的家长都要为老师们献上洁白的哈达,表达内心最真诚的感激和祝福,让我们感动不已、感慨万千,更让我们更加真切地认识到,作为青海班的教师,我们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家国责任和青海千万家庭的信任嘱托,青海学生来到临沂一中,临沂一中就是他们的家!

  一段经历,一生回味

  2017年9月,青海省海北州更藏加同学踏入了临沂一中的校园。在他看来,有了在临沂的学校,相当于有了在临沂的家。“我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所让学生倍感珍惜的学校到底有啥“魅力”?

  在一中校园里,有一株硕大而饱满的石榴雕塑,“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的标语格外醒目。清晨全校学生都要走过那石榴雕塑下,不同民族的学生们一起欢笑、学习、成长……就像那石榴籽一样,紧紧地依偎在一起,不分彼此。

  数字化智能教室、多功能风雨操场、宽敞整洁的食堂、设施完善的宿舍……除了优质的硬件设施外,一个个精彩的教学课堂深深吸引着青海学生,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学校提供的良好生活保障,也让青海孩子们没了后顾之忧。学校条件好,老师教得好,青海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学校。

  2021级优秀毕业生赵万睿现在四川大学就读,“如果没有青海内地班,我不知道现在自己会在哪里。”赵万睿轻轻感叹,“走出来,方知世界之大。大学生活充实美好,与全国的更多更优秀的同学一起学习,对我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但是在临沂一中读书、生活的经历,给了我极大的力量。”

  如果说,壮美的山川、灿烂的文化是自然给予青海的馈赠,那么,青海内地班就是祖国母亲给予青海最珍贵的馈赠之一。在帮助青海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一问题上,国家的决心从未动摇。

  而且很奇怪的而又很自然的是,这些青海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坐标始终牢牢定位在家乡。2022级学生杨新平成绩优异,他的目标是“考清华大学,毕业后回到青海,建设家乡,家乡更需要我们。”青海内地班让远在高原的雏鹰们飞到内地,接受先进教育,

  了解内地,与汉族同胞共同生活学习,提升个人自身能力。在青海内地班教师的灌溉和守护下,一批又一批青海班学生成人、成材,为美丽青海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雏鹰终会翱翔于蓝天,格桑花也终会盛开在雪域高原。

  可以说,青海异地高中班,是教育合作的“结晶”,是鲁青两地教育交流的桥梁,更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心灵之约”。学校为来自青海省海北州的优秀学子提供一个优质、多元、包容的学习环境。在过去的几年里,青海异地高中班的同学们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勇气。他们离开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环境,迅速适应,全身心投入学习。他们不仅跨越了2000多公里的路程,更是在翻越自己成长路上的一座大山,为梦想而拼搏、为梦想而战。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9年来,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呵护下,临沂一中已有8届青海籍学子升入理想大学,重点进线率为80%。2020年,山东省四地市的青海内高班文、理科状元都诞生在临沂一中;2021年,学校青海籍学生全部升入重点大学,重点进线率为100%。在刚刚结束的青海海北州、重庆市以及山东省内四地市的九校高三青海生联考中,临沂一中青海生的成绩遥遥领先,且文理状元都在临沂一中。学校被授予“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岗位”“临沂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岗位”等荣誉称号。

  一支团队,一颗种子

  在师资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学校配足配齐青海班管理队伍和任课教师,专门成立了青海教师专班团队。“青海内地班是教育援青的最基层环节,也是缔结鲁青美好情谊的最关键环节,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伟大的事业。但是因为地区教育水平有差异,他们的基础较山东学生实在有些薄弱,有的同学甚至连“四舍五入”都不会,老师们又爱又急。”高三青海班语文老师孙宁说。

  到青海内地班上学的孩子,都是海北州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可到了内地,总有一些孩子因为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而掉队。针对这种情况,青海班老师们有自己的方法。团队的老师们实施“低起点,小步走,常反馈”的教学策略,严抓教学,逐一落实,不落一人,老师们齐抓共管,确保全员上岸。主观上适应差距,客观上须弥补不足。

  他们首先调整了认知:对青海班不是对山东班,既然他们基础薄弱,就从基础狠抓,抓基础不错不漏是基本,不粗不虚是关键。

  老师们在课堂上不厌其烦、细之又细地从最基础的知识点讲起。对知识点讲解力求细致,不以山东班标准衡量,哪怕有一个学生不会,他们也会再想办法、换方式让其领会、听懂,直到把知识点牢牢掌握。高中知识点繁多,学生们掌握效果又不好,如果都放在一个时间段是很难完成。各科老师们把这些知识按时间段有计划地分好,不间断地推进,每个学生都有各学科的个性背诵量化表,一到课间,青海班办公室里热闹非凡,有的同学背诵知识点,有的同学请教问题,每位老师的办公桌前都被围得水泄不通。同时,各任课老师利用晚自习、周末时间对部分落后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青海班教师们组织学生们之间的“帮扶结对”,上课鼓励学生对不理解的进行课上交流合作,课下安排各学科补缺补差的活动。还进行了由学生作为补课小老师的“小班化教学”。这样的方法不仅使学生们的学习差距缩小,也对班级的学习氛围产生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孩子们很刻苦。我们从基础补起,再一点点教他们掌握方法。只要真学进去了,提高得就很快。”青海班老师们从不对孩子们失去信心。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这支团队的老师团结协作,凝聚智慧,精心教研,在教学上尽最大努力带给孩子们最好、最适合的教育。他们不但在课堂上教学有方,在生活上更是对学生关爱有加。老师们以校为家,暖心陪伴,风雨无阻,每位老师都分配了自己负责的学生,全方位地呵护学生成长。用智慧和汗水,为海北异地高中班孩子们的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我要毕业了,真是舍不得呀!”刚来临沂的时候,2021级学生张海莉还常会因为想家而哭鼻子,没想到离别时淌不完的却是眷念老师的眼泪,青海班学生舍不得的是老师们辛勤无私的付出,舍不得的是老师如父如母的疼爱。整整三年,学生们学期中都不能回家,老师们也就没了周末,没了节假日,工作起来常常不分白天,黑夜。他们既是师生,又是朋友,每一位青海班的老师都对学生倾注着自己最真挚的爱。

  2024年高考前夕,这支团队的教师们跨越2000公里,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开展送考、家访工作。这支特殊的队伍从临沂出发。刚抵达平均海拔3100多米的海晏,送考老师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理科班班主任齐忠强老师胸闷气短、头痛头晕,文科班班主任王峰老师心脏剧烈疼痛。但是高考在即、时间紧迫,老师们顾不上身体的不适,在当地寄宿制民族中学临时备考点开始了考前教学,各学科进行了最后一次全真模拟考试和最后一次详细讲解。

  高考当天,老师们提前来到考点门口,等候考生入场。学子们陆续来到考点,看到教师们熟悉的身影,心中也充满了力量。教师们纷纷走上前去,与学子们拥抱、击掌,做最后的考前叮咛与指导,送上高考祝福,用他们的行动传递着温暖与信心。跨越山海千里送考,使广大考生和家长深受感动,家长们向教师团队赠送了锦旗,表达了对老师们三年的辛苦培养孩子和千里送考的由衷感谢。送考活动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河清海晏网、祁连山报、临沂新闻等多家媒体对送考活动及时进行了报道。

  在今年的高考中,青海异地高中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文科班最高成绩为552分,名列全省第147名,特控线过线人数14人,过线率达到了100%;理科班最高成绩为553分,特控线过线人数21人,过线率为77.8%,本科一段线过线人数27人,过线率达到了100%,打造了临沂异地高中班“高入口,优出口”的良好口碑,在海晏县引起强烈反响。

  三年求学梦,一生齐鲁情。师生的双向奔赴,共同造就了今天的教育硕果;齐鲁青海的协力合作,共同创造了今天的教育佳话。

  “教育援助是大援助”,青海异地办班办学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关键举措。临沂一中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对口支援工作的指示精神,举全校之力办好青海异地高中班,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和优异的教学成绩,为海晏的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21级青海班学生自己设计了班徽挂在了班级门口,班徽主体为一条洁白的哈达围绕着一只灵动奔跑的藏羚羊,哈达上是分别用蒙文、藏文、阿拉伯文表示的“民族团结”,藏羚羊跳跃在连绵的青山间,学生们说,那是青海的祁连山,也是临沂的沂蒙山……

责任编辑:邹仕晓薇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