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5
鲁甘山海情
手机查看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无数动人的细节:教案上反复修改的批注,是对每一堂课的用心打磨;深夜办公室不灭的灯光,映照着为孩子们成长殚精竭虑的身影;孩子们求知的眼神与教师欣慰的笑容相遇,便成了最治愈的风景。这从来不是单向的奔赴,而是山东教育者带着热忱而来,陇原大地以成长相赠的双向温暖。
泰山与祁连山虽隔千里,却在教育的热忱中心意相通;黄海之滨与黄河上游虽分两地,却因东西协作的深情而紧密相连。2021年,山东与甘肃携手开启东西部协作的新篇章,教育领域的深度交流,如同一条温暖的纽带,让齐鲁大地的教育智慧跨越山川,在陇原大地上生根发芽。
鲁甘东西部教育协作里,藏着太多默默的付出与真诚的相待。1.1亿元协作资金,是实打实的支持,为当地教育发展注入底气;每年180名教师背上行囊奔赴定西、陇南、临夏,带着的不仅是先进理念,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牵挂;济南、青岛566所学校(幼儿园)与三地82%的伙伴结对,搭建起的是互助共进的桥梁,让每一分努力都能被看见、被回应。
跨越千里的使命
七月的黄土高原,炽热的阳光炙烤着干裂的土地。郭福祥站在永靖中学的校门口,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秃山,第一次感受到了肩上担子的重量。
2022年夏天,这位济南大学城实验高中的副校长响应中组部“组团式”帮扶号召,跨越1600公里,来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
“郭校长,这就是我们的教学楼。”当地老师指着身后一栋灰白色的四层建筑介绍。郭福祥注意到,教学楼外墙的涂料已经斑驳脱落,窗户上的铁栏杆锈迹斑斑。走进教室,他看到的是参差不齐的课桌椅,有些桌面已经坑洼不平,学生们整齐划一地低头做着笔记,教室里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在回荡。
同一天,在距离永靖县一百多公里的积石山县,董洪海正面对积石中学副校长无奈地苦笑:“董校长,不瞒您说,我们教学楼里有六代不同款式的课桌椅,操场裂缝里不断钻出野草。”更让董洪海震惊的是,由于历史原因,积石中学与县里另一所民族中学关系紧张到不相往来的地步。
而在更为偏远的东乡族自治县,盖新吉踏入东乡三中校园时,看到的是一片寂静的荒芜。“没有分数线,报名就能上”——这是当地人对这所学校的评价。教师办公室里,老师们三三两两地闲聊,看到新校长来了,也只是抬头看了一眼,又继续他们的话题。
三位来自山东的教育工作者,在2022年的夏天,不约而同地站在了人生与事业的转折点上。他们面对的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匮乏,更是教育理念的巨大鸿沟。在齐鲁大地,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多年;而在陇原山川,填鸭式教学、被动学习仍是主流。
“要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名师’队伍。”郭福祥在第一次全校教师大会上郑重承诺。这句话,后来成为三位校长共同的信念。
夜幕降临,郭福祥在简陋的宿舍里拨通了家里的视频电话。屏幕那头,妻子正在给瘫痪在床的父亲喂饭。
“爸今天情况怎么样?”郭福祥问道,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疲惫和牵挂。
“还那样,你别操心。”妻子简短地回答,随即转换了话题,“甘肃那边还适应吗?”
郭福祥没有告诉妻子,今天他在听课时,看到一位数学老师整堂课都在自问自答,没有一个学生主动举手;他也没有说,当他提出要开展集体备课时,老师们眼中的困惑和抵触。他只是笑着说:“挺好的,孩子们都很朴实。”
挂断电话,郭福祥翻开笔记本,开始制订“教研提升年”的计划。窗外,黄土高原的星空格外明亮,仿佛在注视着这个远方来客的一举一动。
与此同时,董洪海正在给民族中学的新校长发信息:“马校长,明天有空吗?我想去贵校拜访,交流一下办学经验。”发完这条信息,他深吸一口气,知道这将是一场艰难的“破冰”之旅。
盖新吉的宿舍灯还亮着,他正在整理第二天要听课的班级名单,计划在一个学期内听完所有老师的课。“先从改变老师开始,”他在日记中写道,“只有老师眼里有光,学生眼里才会有光。”
三位校长的教育帮扶故事,就这样在陇原大地的不同角落,同时拉开了序幕。
从教研到课堂的变革
清晨六点,永靖中学的校园还笼罩在薄雾中。郭福祥已经站在教学楼前,手里拿着听课本,准备开始他一天的听课行程。这是他到任后的第三个月,听课本已经用去了大半。
“郭校长,您又这么早。”数学老师冯荣霞抱着教案匆匆走来,看到校长站在教室门口,明显紧张了起来。
“冯老师早,我就是来学习的,你按自己的节奏来。”郭福祥温和地笑笑,跟着冯荣霞走进了教室。
教室里,学生们像往常一样沉默地坐着,眼神空洞。冯荣霞开始讲解函数单调性,整堂课都是她在讲解、提问,然后自己回答,学生们机械地记着笔记。偶尔有提问,也是全班齐声回答,没有任何个体思考的痕迹。
课后评议时,郭福祥没有直接批评,而是问:“冯老师,如果让学生分组讨论函数的应用实例,你觉得哪个环节可以插入?”
冯荣霞愣住了,她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我……我不知道该怎么组织。”
“没关系,下周我们数学组集体备课,我请济南来的李老师示范一次。”郭福祥合上记满笔记的听课本,“教学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我们要让学生思考,而不只是记忆。”
集体备课室是郭福祥用山东帮扶资金建立起来的,配备了电子白板和录播设备。但最初几周,来参加的老师寥寥无几。“备课有什么用?我们以前不备课也教了这么多年。”有老师私下抱怨。
郭福祥没有强求,而是自己带头,每周三下午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备课室。他请来济南的帮扶教师示范,手把手教当地老师设计问题链、组织课堂活动。渐渐地,备课室里的人多了起来。
“你们看,这个问题可以分解成三个子问题,让学生一步步探究……”济南来的数学老师李伟正在白板上写着。冯荣霞和其他几位本地老师认真记着笔记,不时提出疑问。
三个月后,当郭福祥再次走进冯荣霞的课堂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欣慰:学生们分成小组,热烈讨论着函数应用题,不时有学生主动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最重要的是,那些曾经空洞的眼睛里,现在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郭校长,您看这个环节设计得怎么样?”下课后,冯荣霞主动迎上来请教。此时的她已经不再是那个照本宣科的老师,在最近一次临夏回族自治州优质课评比中,她获得了一等奖。“这个奖项证明,她在全州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是数得着的。”郭福祥自豪地说。
教研的种子一旦播下,就会生根发芽。永靖中学的教研模式很快在全州推广开来。三年间,该校教师获省级以上奖项增长36%,7人成为临夏回族自治州学科带头人,更培养出1位陇原名师。
而在积石山县,董洪海的“破冰”行动也取得了突破。经过多次沟通,积石中学和民族中学终于开始了第一次联合教研活动。
“今天我们讨论高一物理的力学单元教学……”董洪海主持着会议,看着两校教师刚开始时的生疏和戒备,逐渐被专业讨论所取代。会议结束后,两校老师三三两两地走在一起,继续交流着教学心得。
“董校长,您这招真高明。”副校长感慨道,“没想到我们和民族中学的老师能有有说有笑的一天。”
董洪海笑了笑:“教育本就不该有界限。下一步,我想推动两校一起组织期中考试,共同分析成绩,不是为了比较,而是为了共同进步。”
这一设想很快成为现实。两校联合考试、共同分析,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氛围。这种模式后来还扩展到了县里另一所高中——大河家中学。三所学校形成了教研联合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023年12月18日深夜,积石山突发6.2级地震。大地摇晃中,积石中学校长董洪海逆着人流冲向学校。当惊恐的学生们在操场上冻得瑟瑟发抖时,一个沙哑却坚定的声音穿透寒风:“孩子们别怕,我和你们在一起!”黑暗中,他高举的手电光柱像一道劈开裂缝的阳光。震后第8天,三所学校的高三师生被紧急转移至临夏回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复课。得益于之前的深度合作,董洪海被推举为三校联合的总校长,其他两位校长担任副校长,教师们混编授课,1490名师生迅速安置妥当,13个跨校教研组第一时间恢复教学。
“如果没有之前的‘破冰’,震后的复课不可能这么顺利。”董洪海后来回忆说。更令人欣慰的是,2024年高考,积石山县的高考上线率不降反升,“这场无形的破冰之旅,结出了地震之后最璀璨的花朵。”
在东乡三中,盖新吉的听课之旅也在改变着这所学校的面貌。一个学期下来,他听了超过100节课,远超在济南时的听课量。每听完一节课,他都会与教师深入交流,不是批评,而是探讨“如果是我,会怎么教”。
“盖校长,我这节课上得怎么样?”年轻的语文老师马学珍忐忑地问。她是学校为数不多主动要求校长听课的老师。
“马老师,你的古文功底很扎实。”盖新吉先肯定了优点,然后话锋一转,“但如果我们换种方式,让学生来扮演文中角色,体验人物情感,会不会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马学珍眼前一亮:“我怎么没想到!”
盖新吉趁机提出:“下周三我们语文组有个‘同课异构’活动,你可以准备一下这个思路,和大家一起探讨。”
这种“观课议课”模式逐渐在东乡三中形成制度。老师们不再害怕被听课,而是主动邀请校长和同事来指导。盖新吉还促成了东乡三中与山东省实验中学等七所名校结对,送教师出去培训,请专家进来指导。
三年间,东乡三中教师在临夏回族自治州教学技能大赛中斩获3个一等奖、12个二等奖,涌现出省州县骨干教师23人。“以前评职称都不敢想,现在有了方向,盖校长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一位老师感慨道。
从永靖到积石山再到东乡,三位山东校长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化,更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革命。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教育的真谛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点燃教师的专业热情,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这片土地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从影子到光芒
永靖中学的清晨,琅琅读书声第一次打破了校园的沉寂。郭福祥站在教学楼走廊上,望着教室里那些挺直腰板、放声朗读的学生,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三年前,这些孩子还像影子一样沉默,如今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是这所学校最宝贵的财富。
“校长,马小军又没来上课。”高三(4)班班主任急匆匆地跑来报告。郭福祥眉头一皱,这个被老师们寄予厚望的学生最近状态明显下滑。
放学后,郭福祥带着班主任踏上了家访的路。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近一个小时,才来到马小军家所在的村庄。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他们看到的是低头不语的少年和满脸愁容的父亲。
“从小到大,老师从未来过我家。”马小军声音细如蚊蚋,双手紧张地搓着衣角。原来,由于和父亲关系紧张,加上沉迷手机,这个曾经优秀的学生已经连续逃课多日。
郭福祥没有训斥,而是拉过一把木凳坐下,开始倾听父子俩的心声。两个小时后,当夕阳的余晖洒进小院,父子俩的隔阂终于消融。临别时,马小军红着眼睛承诺:“校长,我明天就回学校。”
这次家访后,郭福祥在全校发起了“全员家访”行动,要求三年内走遍每个学生的家庭。“他们需要被看见,”他在教师大会上强调,“只有了解他们的生活,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家访路上,郭福祥见过住在窑洞里却坚持每天走两小时山路上学的女孩;遇到过父母外出打工,独自照顾爷爷奶奶的少年;也曾在暴风雪中迷路,被学生家长收留过夜。这些经历让他更加坚定: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温暖心灵。
在积石中学,董洪海正在心理咨询室里与一位叫马欣(化名)的学生交谈。这个曾经患抑郁症的女孩,因未能去兰州代培而多次轻生。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董洪海在来到积石山之初就打算为学校新增一套心理测评系统。虽然由于经费问题,该校最终没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心理测评系统,但经过沟通,他还是把积石中学两千多名师生的信息,都输入到了济南中学的心理测评系统。
这套系统能精准从7个维度把心理异常的学生找出来。凭借这套系统,让董洪海找到了帮助马欣恢复正常的方法。
“校长,我觉得自己很失败。”马欣低着头,声音颤抖。
“马欣,看着我,”董洪海温和而坚定地说,“你知道为什么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吗?因为它知道,阴影永远在身后。”
就这样,一次、两次、十次……董洪海用耐心和专业一点点打开了这个女孩的心结。如今,马欣不仅走出了抑郁症阴影,成绩更是跃居年级前十。
去年父亲节,董洪海收到了她发来的短信:“感谢您没放弃我,我才没放弃自己。”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曾让许多学生的心灵受到重创。地震期间,董洪海多次为积石中学学生开展心理疏导讲座,消解学生们内心的恐惧,鼓励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董洪海说:“学校专门成立了一个心理咨询团队,公布了24小时接听电话,我也经常在深夜将近凌晨的时候,接到孩子们的心理求助电话。”
记得那个深夜来电:“校长,我害怕睡觉,怕一闭眼房子又塌了……”电话那头是高三学生马学梅颤抖的声音。地震让马学梅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不久之后,她的弟弟又突然遭遇车祸去世,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小姑娘萌生了退学的想法。
“学梅,你现在很安全,”董洪海轻声安慰,“明天我们见面好好聊聊,好吗?”第二天,他联系了专业心理老师为马学梅做长期辅导,并协调班主任给予特别关注。“很多老师都会给我打电话,给我发来很多的文字短信,安慰我鼓励我,让我重拾对学习的信心,对生活的信心。”马学梅说,在自己最迷茫最无助、身处黑暗的时候,是董校长和老师们聚过来的光照亮了自己。最终,这个曾经想要放弃的姑娘在高考中发挥出色,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东乡三中的操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正在进行。盖新吉坐在学生中间,看着那个曾经连回答问题都会发抖的女生马小花,此刻正站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声情并茂地朗诵着自己创作的诗歌。台下的母亲捂着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以前我觉得学习很枯燥,对未来也很迷茫,”学生周志伟在作文中写道,“自从济南的校长来了之后,给我们讲了很多励志的故事,还组织了各种有趣的活动。现在我对学习充满了热情,也有了自己的梦想。”
盖新吉深知,对于这些东乡孩子来说,自信比知识更难获得。为此,他重建了校园活动体系:篮球队、女子排球队、田径队、文学社……他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在某个领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校长,我们排球队拿到州里比赛第二名了!”队员们兴奋地围着盖新吉报喜。看着这些黝黑脸庞上洋溢的笑容,盖新吉想起了刚来时学生们躲闪的眼神和佝偻的背影。变化,正在这所曾经“零门槛”的学校里悄然发生。
三位校长不约而同地发现,当学生的心灵被唤醒,学习的热情便会自然涌现。永靖中学的课堂上,学生们开始主动提问、热烈讨论;积石中学的走廊里,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研究习题的身影;东乡三中的图书馆,第一次出现了抢座位的现象。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郭福祥常常对老师们说。如今,这团火已经在陇原大地的孩子们心中熊熊燃烧,照亮了他们曾经灰暗的世界。
坚守与遗憾
2024年4月的一个深夜,郭福祥被手机铃声惊醒。电话那头,弟弟的声音带着哽咽:“哥,爸走了……”
郭福祥握着手机的手微微发抖,眼前浮现出父亲瘫痪在床二十三年的身影。作为长子,他本该守在父亲身边尽孝,但为了千里之外的教育使命,他把照顾父亲的重担全压在了弟弟肩上。
“什么时候的事?”他声音沙哑。
“今天下午……爸走得很安详。他知道你在甘肃做的事,一直以你为荣。”
挂断电话,郭福祥在宿舍里呆坐到天亮。清晨,他红着眼睛向教育局请了三天假,匆匆赶回山东奔丧。
在父亲的灵堂前,这个一米八的山东汉子跪在遗像前痛哭失声。“爸,儿子不孝……”他不断重复着这句话,仿佛要把这些年的愧疚全部倾诉出来。然而,高考在即,几千名师生的期待让他无法久留。三天后,他擦干眼泪,又踏上了返回甘肃的路途。
“如果满分100分,我给自己打90分。”谈及三年帮扶工作,郭福祥这样评价,“唯一的遗憾是教师成长还需更快,学生潜力还可以再挖。”而对于家庭,他苦笑着给了自己“10分”——在甘肃期间,岳父岳母生病住院,他无法陪伴;妻子独自照顾四位老人,他无法分担;父亲离世,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同样面临家庭与事业两难抉择的,还有积石中学的董洪海。来甘肃那年,他的大儿子刚上高一,小女儿还未入小学。视频通话时,女儿总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教我写字啊?”他只能含糊其词:“等爸爸忙完这阵子……”
2023年冬天,妻子发来消息:“女儿发高烧三天了,一直喊着要爸爸。”当时正值期末备考关键期,董洪海只能通过视频安慰女儿,挂断后一个人在办公室默默流泪。
“有人问我这么做值不值,”董洪海指着校园里崭新的智慧教室——50间希沃交互式智慧教室、2200套统一的课桌椅、建成3个英语听力标准化教室,笑着说,“硬件分能打满分,但教育是人的事业。”他给自己打了85分——扣掉的15分是因为“帮助教师理念转变还不够”。
东乡三中的盖新吉则面临着不同的遗憾。三年间,近2000万元资金如同甘霖,源源不断注入东乡三中这片干涸的土地,催生出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变:学术报告厅、会议室、录播教室完成现代化升级改造;19间教室全部安装高标准护眼灯150余盏;配备崭新希沃交互式电子白板19台;两个微机室彻底更新换代,100台高性能电脑为学生打开了通往广阔信息世界的大门……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间间温暖明亮的新房,一盏盏守护视力的明灯,一条条充满活力的新跑道……盖新吉用近乎执拗的坚持和无数个奔波的日夜,将纸上蓝图一寸寸夯实在东乡三中的土地上。然而,他最牵挂的学生食堂和宿舍楼改造工程,却因工期原因无法在离任前完工。
“看不到孩子们在新食堂吃饭的样子,是我最大的遗憾。”盖新吉抚摸着施工图纸说。这份遗憾,如同未干的水泥,凝结着他最深沉的教育情怀。
三位校长的故事里,满是这样的取舍与牺牲。他们放弃了舒适的都市生活,离别了需要照顾的家人,把全部精力投入这片陌生的土地。在无数个失眠的夜晚,他们也会问自己:这样的付出值得吗?
答案,写在永靖中学高考本科上线率提升11.3%的数字里;写在积石山地震后三校联合复课的奇迹中;写在东乡三中从“零门槛”到培养出42名本科生的成绩单上。更重要的答案,写在那些曾经自卑怯懦、如今眼里有光的孩子们脸上。
“教育是农业,要相信每一颗‘种子’都有破土的力量。”盖新吉常对老师们说的这句话,正是三位校长坚守信念的最好诠释。他们像农夫一样,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等待着“种子”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离任前夕,郭福祥站在永靖中学的操场上,看着学生们生龙活虎地跑操,口号声响彻黄土高原;董洪海收到了已经上大学的学生马学梅发来的短信,他也向马学梅发出了一个邀请:“将来考研到济南的高校去继续深造,到时候我带你看看济南的早读课——那里学生站着背书,和咱们山里的孩子一样拼。”盖新吉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学生们亲手制作的告别卡片,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校长,您是我们永远的老师。”
这一刻,所有的艰辛与遗憾都化作了满足。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更是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这支“带不走的队伍”,正将教育的星火传向更远的山乡……
责任编辑:周惠雯蕊